“阿城、北岛、陈丹青、崔健、刘索拉、田壮壮……这一连串名字和‘四月影会’、‘无名画会’、‘第五代导演’等文化现象,共同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艺术的回归与觉醒。”十几年前,中国青年报在推荐《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时写道。十几年后,坐在氤氲着浓郁咖啡香的咖啡馆里,万竹桉开始大谈这本书,并由此开始了这次采访。
几个月之前,他获得了今年的国家奖学金,但他似乎极力想避开这个话题,而谈论两年大学生活的其他部分。“在学习方面比我出众、专注的大有人在。”万竹桉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像《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中展现出来的人物一样丰富和广泛,他认为“生活不只是向外追求的过程,更要向内积淀”。
就如万竹桉喜欢读对八十年代人物的访谈一样,他也喜欢那个时代创造的文化,或者更古老的经典。万竹桉是个音乐迷,80、90年代的港台或者内地的音乐对他来说,无疑统统充满了一种厚重和质朴的感觉,“那时的创作录制过程没有现在这么浓重的数码味,听感更加原汁原味”。 出于这样的热爱,万竹桉把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了买演唱会门票和耳机、播放器上了,以至于巴洛克音乐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万竹桉对其也情有独钟。
但也有例外,比如李健。李健是万竹桉的偶像,但万竹桉对李健的这种热爱其实也源于李健的歌曲所带给他的一种力量,一种总能把悲伤的事变成温暖的力量。每当听到李健的音乐,万竹桉都会真切地相信:“人能够通过克制和修炼达到更美好的生活状态”。
八十年代,与流行歌曲同时兴起的还有百家争鸣的文学,于是,和罗大佑、李宗盛一同进入万竹桉心灵的还有铁凝、苏童,以及毕飞宇、刘震云等在那个年代洛阳纸贵的作家们。过多得钟情于一个时代,也让万竹桉觉得自己的阅读有些片面,他很少涉猎外国名著,戏称自己是个“土秀才”。
光电并不是一门以数学为主的学科,只是作为基础课的数学却让万竹桉爱不释手。万竹桉发现这一点很晚,这是上了大学之后的事,也许得益于当初教过他数学的那些老师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给万竹桉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非常独特风趣、有人格魅力”,万竹桉觉得自己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受到老师们透彻纯粹的思维方式、简明幽默的语言风格启发,“我很崇拜和向往这种状态”。
万竹桉在大学也受过挫折,他认为最大的挫折就是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经历了。虽然参赛作品在比赛前夕临时出现问题,而导致比赛挫败,但万竹桉依然很喜欢在电工基地学习和准备竞赛的经历,在电工基地的学习让他打破了理论和实际间的壁垒,养成了边调边验的习惯。而对于电子设计竞赛,万竹桉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他认为电子设计竞赛“很实在”,他更倾心于这种只拼技术指标的竞赛,而不大喜欢还要加入创意和答辩考量的比赛。高精尖性能和指标式的创新,这也是万竹桉为自己的未来设定的方向。
在万竹桉对八十年代的漫谈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终了走出咖啡馆,他依旧显得对《八十年代访谈录》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