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然地走进来,坐下,访谈也很自然地开始。就像这流畅的开端,已经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的李凌铎给人感觉没有任何隔阂,可以说是“外圆”;他也有很多自己的独特观点,可以说是“内方”。随着谈话进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考虑问题时展现出的淡然随和。
变化:赠你玫瑰,予我芬芳
幽默风趣,善解人意,这是别人眼里的李凌铎。谈起大一到现在的变化,他说:“我比大一时更加乐于助人了。”
刚入学时,他一个人也不认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也有过学习吃力,做事不顺的时候。许多热心的学长学姐和他分享生活、学习经验,身边的武汉同学常常带他去玩,社团的同学和他分享了很多信息渠道。他很快地融入环境,学习和生活也慢慢走向正轨。在郭守靖学长的引荐下,他还获得了进入实验室的机会,为以后出国打下了科研基础。
“高中主要是接受学习上的指导,而到了大学需要很多方面的指导。”李凌铎非常感激四年里给他帮助的每一个人,他希望把这样的品质传递下去,像是正反馈一样,他也变得越来越愿意帮助别人,收获了越来越多助人的快乐。
留学:八风不动,心若磐石
对于大家常说的出国三要素——英语,科研,加权,李凌铎有自己的看法。“英语是一个线,考的越高当然越好,但只要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不会对录取产生太大影响;科研经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与积累的过程,论文之类的科研成果不必强求。”他说,出国形势一直在变化,现在越来越倾向考核直观量化的东西,如果有海外科研经历,一封海外推荐信就非常加分,“但最重要的是坚持”。
出国留学是一个投入很大,收入不明显的事,并不是无时不刻都具有吸引力。他深刻地记得,大一时周围有许多同学想出国,但最后坚持出国的却不多。大学四年间同学们会被身边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影响,很容易在一段时间里变得浮躁与迷茫,也会因此动摇自己之前的想法,而这样的彷徨对出国的准备影响很大,考英语、做科研的进程往往会在种种犹豫中被耽搁。等到后来重新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目标时,原本想要出国的同学已经错过了太多宝贵的准备时间,因此失去了出国的机会。
“出国是我从小的一个想法,我想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李凌铎坦白,自己也不是没想过更早开始工作挣钱,但开拓眼界对他来说更有意义。他很早以前就和家人交流过,他的家人也十分支持,且时常督促他,这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出国的方向,没有被内心的浮躁所动摇。
面对罗切斯特大学提供的奖学金,李凌铎还是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好的学院很多,能给自己未来留下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生活:做一个随性,有趣的人
李凌铎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定具体目标的人,因为这“容易增加自己的挫败感”,“可能更重要的是每天都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就像是所谓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他喜欢把要做的事内化为自然的习惯。他不要求自己的成绩达到年级前百分之多少,但他只要一去自习,就会不自觉地学到东九关门才离开;考托福前,他没有刻意定下每天要背多少单词,但他每天多则背200个,少则10多个,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天背单词的习惯。“过程很波折,结局又都很好”,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可能这就是我一直感觉都不错的原因。”
他平时喜欢许多运动,他经常去打篮球,踢足球,去东湖骑车。他还喜欢读书,历史、哲学、小说都有涉猎。他风趣地说到:“詹姆斯·乔伊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是个忠实的‘乔吹’,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读书对他来说是开心的事,“读书会不会让你变得更成功呢?我觉得有可能吧。但重要的是读书会让你变得更有趣。”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到达终点,李凌铎矢志不渝地走在自己的追梦路上,以淡然随和之心对待路途中的困难与风景,不断追寻着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