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中旬,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举行,11月,喜讯传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14级学生万阳阳、常义军、李婉仪与其所属小组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两个全国二等奖,为学院再添光彩,关于比赛,关于数模,他们有些故事,与君共勉。
团队合作,构成前行的金三角
"数模比赛,没有团队是不可能完成的。"谈及获奖的关键,常义军这样说到。数学建模小组一般为三人,一名队员具备大局观,能及时把复杂问题拆分成小块,分配任务;一名队员有严谨的数学表达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名队员能熟练地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语言。全组成员都需要有迅速查找信息以及自学的能力。"正是有这么一群给力的队友,取长补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他们才能坚持下来,并最终不负努力。"
在比赛过程中,三人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长处而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任务,才能确保数模论文顺利完成。由于熟悉Matlab和lingo,常义军主要负责程序编写,另两名分别来自数学学院与经济学院的队友则负责论文书写与资料搜集。而在万阳阳与李婉仪所在的小组中,由于每位队员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所以他们选择将每个任务均分,一人完成一部分,再组合,同样能保证进程高效顺利。
数模基地从来不是个过分严肃的地方,谈及集训的日子,李婉仪笑了,"我们过得很充实,每天都有许多欢乐,大家常在解题的间隙聊天,分享零食,一起吃饭,特别开心。"不只是队友,更像是家人,很少有人能跟你从早到晚连续相处两个月,从陌生到熟悉,成为并肩作战的队友,大家感情都很深。"万阳阳如是说。赛后,他们常常联系、聚餐,并打算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合作。
三天三夜,需要的不单是坚持
谈及比赛过程,三个人都有不同却又相似的感受。
“在选择题目时就与队友了产生分歧”,常义军坦言,基于对选题A的理解比较透彻,他和其中一个队友一开始更倾向于A题,但由于另一个数学学院的队友对物理方面的受力问题不是很能理解,经过思考协商后,决定放弃选题A,去完成选题B。“如果想这个团队走得更远的话,有时候妥协是必须的。”他笑道。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做不下去了”,李婉怡回忆时感叹到。当时她和另外两个队友对深度分析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谁都不愿退让,但这只是一会儿,等大家都冷静下来,重新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做出了让步,最终得到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
不同于常义军一组选择题目时的纠结,以及李婉怡一组的意见分歧,万阳阳则是觉得时间非常紧。“按道理来说,第一个晚上模型就最好能出来,但是我们组一直到第二天晚上才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模型出来,还要编程,写论文。”三天时间研究一个数模问题,理解题目,查阅资料,建立模型,写代码,算数据,比对,调试,完成论文,一分一秒都很珍贵。时间紧急,万阳阳和队友们坦言有过慌乱和失措,所幸大家相互鼓励,彼此宽慰,坚持到了最后,完成了论文。
数模竞赛,获得的不仅是证书
在万阳阳看来,数模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最大的一点在于,数模能够启发人的思维,改变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原本,看待问题,都是从比较浅的层次,而数模则要求人剥开复杂的外表,探究问题的本质。其次就是,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分工合作时默契配合,意见相左时理解妥协,攻坚克难时并肩作战。“不管是科研,还是工作,团队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知道怎么写论文了。”常义军挠了挠头腼腆地笑道。在数模基地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中,基地老师向他们讲授过论文的写作,包括查阅资料,排版,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干货,这些对以后的学习深造大有裨益。
比赛结束后,他们都重新回到忙碌的大三生活,回想那个夏天的种种,他们说,虽然苦,但心底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