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弦团队”由队长杨其,队员薛施源,吴俊峰组成。薛施源精通机械,曾担任Robomaster团队和足球机器人团队的主力,主要负责机械方向。吴俊峰曾任Focus团队主力,擅长电路嵌软等方面,主要负责电控方向。
他们的大创作品“基于视觉技术的球类拾取智能车”,获得我校航空飞豹杯二等奖,更被评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决赛入围奖。
呆萌的造型,灵动的车身,杨其向记者展示了停靠在实验室里的智能车实体,“这是一款可以自动捡取网球的智能车。”杨其和他的队友都相信技术是为了方便生活,在大二的一次网球课后,面对着满地的网球,一个想法浮上了杨其的心头——能不能做一辆可以自动捡取网球的智能车呢?
然而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作品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光是准备工作,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杨其先是查找资料,确定它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然后再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它在创造中的可行性。然而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研发阶段,才是真正考验“光弦团队”的地方。研发初期团队中各个队员相互磨合,中期面临的种种意外,以及后期与时间的赛跑,都不断考验着他们。但“光弦团队”迎难而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当被问到是什么让你们坚持下来这个问题时,杨其略作思索,“兴趣是一个因素吧。”他露出笑容答道。在杨其看来,于生活中发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讨论是否有可行性,如果可行,那就去做。有兴趣做动力,前路的困难便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在大创进行中,他们也从公共项目实验室获得了很多帮助,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学院在物资上的支持都是他们前行的助力。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要团结一致,能吃苦。“在准备比赛的关键时期,”杨其回忆到,“我和队友们曾经一星期只能睡二十个小时,大家相互鼓励,共同挺过难关。”
“光弦”团队在项目中有一种同心合力,同甘共苦的精神,他们不仅是默契的队友,平日里也是很好的朋友,除了年终聚餐,大家平时也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这些都使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密,配合起来也更加默契。”
在队员们看来,“光弦团队”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与延续。在去年年底,“光弦”团队已经完成了招新,他们希望把知识与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让团队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课外创新项目并不是学霸的专利”,杨其说道,“其实不用追求太大的成果,只要你奋斗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同时,课外创新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团队需要共同成长。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受到队友的督促,帮助自己克服惰性,更会收获良师益友的指点帮助,为未来积累经验。
“让兴趣做向导,同时相信,自己在任何方面的努力即使暂时看不见成果,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收获回报。”这是杨其的赠言。而这句话,应是执着于所爱,并为之付出的我们最好的信条。